“今天天气好,闺女带着俺老两口去鲁山玩儿了,还专门去吃了揽锅菜。”11月24日下午3时许,在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邢铺村,该村53岁的李彩勤和59岁的老伴儿温孝杰坐大女儿的车回到家。
“现在生活好了,俺老了老了也享福了。”对于现在的生活,李彩勤和丈夫温孝杰很满意。
但在以前,他们在村里常常“抬不起头来”,除了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外,更主要的是因为李彩勤生了两个女儿,家里没有儿子,她们一家没少听邻居们的闲言碎语:“生闺女不值钱”、“看你俩老了谁养活你们”……
面对街坊邻居的闲言碎语,李彩勤也想再生个男孩,但考虑到公公是乡里的干部,她不愿带头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不想给公公脸上抹黑,于是,她成了村里第一批做节育手术的妇女。
为了挣钱给两个女儿提供好的生活条件,也为了躲避村里的闲言碎语,李彩勤和丈夫长年在外做生意,他们在平顶山市区开了一家小餐馆,生意一直不错,直到2003年“非典”发生后,餐馆生意受到影响,他们回到村里。“老在外面也不是办法,照顾不好老人和孩子。”李彩勤说,他们回到家后,就琢磨着再干点啥。
家里一共3亩多地,两个孩子都在上学,需要钱,光靠几亩地种粮食饿不死,但是也活不好,还是得动动脑筋。怎么从地里“刨金”呢?李彩勤想起了在市里开饭馆时,听别人说过栽绿化树能挣钱,加上以前家里种过几年杨树,算是有点经验,她和丈夫决定栽种绿化树。决定作出后,难题又迎面而来,资金有不小的缺口,到哪里去买树苗,自己以前虽栽种过杨树,但是对花草、绿化树的管理却没有经验。
一次闲聊中,温孝杰把这个想法和难题说给了乡里的包村干部。“没想到人家真放在心上了,实实在在给俺解决了难题。”温孝杰说,在村里和乡里的帮助下,他们通过农户联保的方式获得了1万元的贷款,在包村干部的帮助下,买回了广玉兰、红玉兰、百日红等第一批十多种树苗。
挖坑、栽树、浇水、施肥、剪枝……李彩勤和丈夫在自家地里建起了苗圃,为方便看护和打理,他们在地头盖了3间平房,把家搬到了这里。第一年,苗圃纯收入近2万元,李彩勤脸上笑开了花,“要不是乡里、区里提供技术指导,我们肯定会走弯路,不可能这么顺利的”。
原来,为了鼓励和支持群众尤其是计生户自主创业,湛河区人口计生委联合农林水利局、科技局等单位开展阳光培训工程,每季度开展一次,加强对发展种植业的计生家庭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优先帮助他们购买优良种苗,无偿提供制种、育苗、嫁接等技术,帮助他们发家致富。“村里还有远程教育室,定期播放致富经,计生户能优先参加,俺作为计生户,光荣感和自豪感也越来越强了”。
让李彩勤光荣和自豪的,除了家里的苗圃外,还有她的两个女儿大学毕业后都有了稳定的工作,一个考上了公务员,一个考进了一家公立医院。大女儿已经结婚成家,并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在李彩勤的卧室里,挂着外孙的照片,“小家伙儿可爱吧?”看着外孙的照片,李彩勤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人家老两口现在的生活悠闲得很。”任向丽是邢铺村的计生专干,跟李彩勤家仅隔一条路,在她看来,李彩勤夫妇俩的生活怡然自得,苗圃里有活儿就干几天,闲了就打打牌,晚上跟着村舞蹈队跳跳广场舞,周末或假期要么接外孙回来,要么跟女儿一家开私家车出去游玩。
“俺俩现在啥都不想,有个好身体、好心情最重要。”李彩勤说,两个女儿孝顺懂事,苗圃每年纯收入四五万元,作为计生家庭,湛河区对他们也有专门的奖励和帮扶政策,目前,她和丈夫每人每年能领到1200元的计生奖励,60岁以后,每人每年的奖励会涨到960元。此外,对于计生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湛河区也在努力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起了计生家庭老人“康乐家园”等养老机构。“生活不缺钱,孩子孝顺,以后老了要么跟着孩子,要么去敬老院,没啥可担心的了,你说这生活能不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