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平顶山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1-01-28 添加者: 浏览量:
中共平顶山市委
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二〇二一年一月五日中国共产党平顶山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平顶山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实际,就制定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如下建议。一、胜利实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开启平顶山现代化建设新征程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定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牢牢扭住综合实力高质量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奋斗目标,在抓大事、谋长远中积蓄能量,在战风险、破难题中砥砺前行,在育先机、开新局中争先出彩,各项事业发展呈现崭新面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20年,生产总值2500亿元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0亿元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省辖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由2016年的全省第16位跃居第8位。转型发展实现跨越。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圆满完成,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形成了以尼龙新材料为龙头的“1+7”制造业新体系,构建了大尼龙、煤焦化、盐化工、特钢不锈钢、碳基新材料5条清晰产业链,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战略支撑更加坚实。成功创建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功获批国家尼龙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尼龙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6家、创新引领型企业36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2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5家。城乡发展更趋协调。中心城区、县城镇提质扩容,老工业城市转型、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受国务院表彰激励,入选“2020中国宜居宜业城市”。湛河综合治理全面完成,“一河碧水润鹰城”美景再现。乡村振兴起步扎实,获全省“公交优先”示范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厕所革命先进市。三大攻坚战果丰硕。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脱贫摘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20年优良天数改善率全省第1、净增天数全国第1,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全省第1,获国家节水型城市。非法集资、“问题楼盘”等风险有序化解,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实现率超过95%,市场主体突破30万户。国企改革攻坚受省政府表彰,平煤神马集团混改经验全国推广。高新区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活力迸发,挺进全国高新区100强。舞钢市入选全省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互联网+医疗健康”被评为“2019年度中国民生示范工程”。对外开放不断扩大,8家世界500强、46家国内500强企业进驻我市。郑万高铁、周南高速、尧栾高速建成通车,平顶山海关正式开关,沙河复航工程通航在望,平顶山至宁波海铁联运“沿江班列”双向常态化运行,成功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人民福祉普遍增进。新增就业人口39.4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7万元。“全面改薄”工作全省第1,全部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城乡基本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平安建设、法治建设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成果,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公众安全感和执法满意度持续提升,获全省法治政府建设先进市。社区治理“五个一”机制日益健全,“民呼必应”平台作用凸显,成为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巩固拓展,政治生态得以修复,党风政风民风持续好转,晋位次争上游走前列、争做出彩平顶山人成为全市上下的行动自觉。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坚决落实党中央“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疫情防控取得战略性成果,“十项创新举措”受到国务院指导组充分肯定。经过艰苦不懈努力,实现了由单一矿业城市向区域性功能城市转变,由中原煤仓向中国新材料基地转变,整体形象由“煤城”向“绿城”转变,“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平顶山发展站上新的历史起点。2.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同时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从全国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发展韧性强劲,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从全省看,我省描绘出打造“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发展蓝图,深入实施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发展层次跃升、发展空间拓展。从自身看,我市具有扩大内需的市场腹地、协同开放的区位优势、成链集群的产业基础,有利于我们更好承接产业转移、放大战略集成效应、扩大有效需求、提升发展势能。特别是新发展格局下,战略机遇叠加,转型发展起势发力,全市人心思进,有基础、有条件实现更大发展。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市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创新支撑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县域经济薄弱,民营经济不强,城乡发展差距大,民生领域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有待破解,各类风险隐患依然较多。综合研判,平顶山发展正处于战略叠加机遇期、蓄势跃升突破期、风险挑战承压期、转型发展攻坚期。机遇承载使命,挑战考验担当。全市上下要保持战略定力,遵循发展规律,强化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抢抓机遇、趋利避害,奋力开辟更加美好前景。3.2035年远景目标。展望未来15年,我市将紧紧围绕奋勇争先、更加出彩,坚持“两个高质量”,基本建成“四个强市、四个鹰城”的现代化平顶山。在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上,思想政治统领更加有力,根本建设、基础建设、长远建设作用更加彰显,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更加浓厚,党建引领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保证作用充分彰显。在经济强市建设上,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在科技强市建设上,创新主体更加活跃、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驱动、科技研发能级显著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幅提高,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在生态强市建设上,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流域生态廊道、山地生态屏障、农田和城市生态系统全面形成,天蓝、地绿、水净、气爽的良好环境更加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基本实现。在文化强市建设上,丰厚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发掘,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兴旺,文化气息浓郁,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加广泛深远。在开放鹰城建设上,对接“一带一路”水平显著提高,融入发展新格局链接地位基本确立,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基本塑成,高标准开放平台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在法治鹰城建设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良法善治有力有效,公平正义充分彰显,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在平安鹰城建设上,地方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现代化基本实现,安全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康、网络安靖、河湖安澜基本实现。在幸福鹰城建设上,居民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更加充分更有质量就业基本实现,教育事业发展和健康鹰城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明显进展,全市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二、牢牢把握总体要求、战略定位和主要目标,奋力谱写“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4.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转型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建设全国转型发展示范市、争当中原更加出彩样板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鹰城开好局、起好步。5.战略定位。建设全国转型发展示范市、争当中原更加出彩样板区。6.战略支撑。践行新发展理念,找准实现路径,聚力打造“七地一枢纽”:依托中国尼龙城,打造新材料基地;依托国家农业“两区”,打造绿色食品基地;依托山水温泉文化资源,打造文旅康养基地;依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造对外开放高地;依托创新型城市试点,打造创新人才价值实现基地;依托伏牛山区淮河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打造“两山”理论实践基地;依托氢能、光能、地热能、储能开发利用,打造新型综合能源基地;依托“公、铁、水、空”立体交通网,打造豫西南综合交通枢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鹰城立梁架柱、筑基垒台。7.主要目标。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聚焦新的战略定位,奋力实现“八个度”的大幅提升:——经济优质度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经济体量更大、体格更壮,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产业抗风险性、可持续性、创新性明显增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发展集约度大幅提升。“投入产出、资源能耗、人均贡献、亩均税收”效益最大化的导向更加鲜明,“粗散小弱”的状况明显改观,资源要素和高层次人才集聚集群,集约高效发展的局面加快形成。——城乡统筹度大幅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发展差距、人居环境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争创更多的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打造一批乡村振兴样板。——区域开放度大幅提升。开放平台体系更加健全,“四张图谱”更加完善,“四个拜访”更加有效,营商环境评价居全省前列,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建成开明开放的高地、要素集聚的洼地、安商富商的宝地。——环境友好度大幅提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蓝天、碧水、净土、绿化、清废”提升行动全面展开,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文明度大幅提升。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更高。——群众幸福度大幅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覆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形象美誉度大幅提升。城乡发展的颜值更高、形象更佳,晋位次争上游走前列的氛围更浓、效果更实,出彩平顶山人竞相涌现,正能量更加充沛,主旋律更加响亮,鹰城大地焕发蓬勃生机、绽放夺目光彩。全市干部群众要紧扣战略定位,扬帆启航再出发,擂响战鼓勇争先,大幅提升“八个度”,把平顶山建设成为创新引领的产业新城、宜居宜业的生态绿城、近悦远来的文旅名城、文明和谐的平安福城。三、坚持创新引领核心地位,着力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和创新人才价值实现基地8.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优先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鼓励创新政策,健全区域创新体系,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发挥平煤神马集团、平高集团、舞钢公司等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和科技型领军企业。强化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培育,形成“雏鹰—瞪羚—领军”和高成长企业接续发展梯队,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高精尖企业集群。9.打造高水平创新载体。围绕主导产业需求,整合利用相关企业、高校的创新资源,建设一批企业研发机构、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实现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完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高标准推进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专业化创新载体建设。充分发挥高新区创新引领作用,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打造中国尼龙新材料研发创新基地。10.提升创新和应用能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培育组建一批科技创新协同体。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一批重要科技创新项目和重大科技创新攻关,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技术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构建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激励机制,鼓励域内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重大成果转化。11.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深入实施“鹰城英才计划”,在尼龙化工、装备制造、特宽厚钢、新材料、电子信息、互联网与大数据、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现代农业等领域,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柔性引进一批高层次产业创新团队。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发展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构建完善的“引育用留”柔性人才制度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12.完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建立科技创新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四、聚焦高质量转型发展,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优化升级13.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坚持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融合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引链延链补链强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着眼挺起先进制造业脊梁,做大做强尼龙新材料产业这一核心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电气制造和特钢不锈钢两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储能四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煤化工、盐化工、新型建材、轻工纺织等多元特色产业,形成能级更高、结构更优、创新更强、效益更好的“一主两优四新多支撑”制造业新体系,建设制造业强市。发展壮大碳新材料产业,打造中西部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碳新材料产业基地。促进陶瓷、铁锅、魔术等特色产业提高档次水平,形成规模和品牌优势。突出补短板、锻长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产业深度融合。围绕稳定供应链、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项目招引、自主延链、吸引配套,形成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完善支持政策,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强化供应链安全管理,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供应体系,提高协作配套水平,畅通产业循环。14.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围绕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坚持果断去、主动调、加快转,严格落实环保、质量、技术、能耗、安全等标准,倒逼落后产能加速退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把产业结构“调高、调轻、调强、调绿”。坚持关小促大、保优压劣,鼓励企业通过产能置换、指标交易、股权合作等方式兼并重组,引导产业转型转产、环保搬迁,实现“退城进园、凤凰涅槃”。以智能、绿色、技术“三大改造”为重点,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和产业基础再造,加快煤焦化工、钢铁装备制造、机械、建材、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完善质量基础设施,推动标准、质量、品牌、信誉联动建设。加速主导产业提质增效,着力“移大树、育小树、嫁接老树”,推动产业结构由“多点多极”向“一干多支”转变。15.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发展壮大新材料、信息智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云制造等新模式,积极培育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做优做强县域主导产业,打造一批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完善考评机制,提高进区门槛,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积极与平煤神马集团联手谋划豫西南工业长廊,构建许昌襄城-平顶山-南阳方城一条空间高度聚合、上下游紧密衔接、供应链集约高效的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先进材料产业基地。16.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以服务业“两区”为载体,盘活用好资源,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业态高端、功能集成的服务业发展标志区和服务业专业园区。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17.积极发展数字经济。以大数据产业园建设为抓手,促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加快建设“数字鹰城”。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应用等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发展新动能,培育新的增长点。依托三大运营商,引进华为、腾讯、百度等数字龙头企业,实施一批数字化项目,培育一批数字型企业。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丰富拓展应用场景,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的数字化生态体系。加快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安防,推进民生服务便利化,发展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慧旅游,打造一批智慧社区。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五、突出扩内需、畅通“双循环”,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18.着力畅通经济循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通要素循环堵点,充分释放需求潜力,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强与郑州、洛阳等都市圈和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融合对接、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高水平建设河南西部(洛阳—平顶山)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优化外贸进出口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优质农产品出口,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零部件进口。依托“大交通”发展“大物流”,构建全链条现代流通体系。19.推动消费扩容提质。顺应消费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增加公共消费,强化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以质量品牌为重点,推动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培育旅游、教育、文体、康养等消费热点,拓展定制消费、信息消费、智能消费等新一代新兴消费。完善“智能+”消费等新生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商旅文体融合、购物体验融合,鼓励新零售、首店经济、宅经济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施高品质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工程,打造商业地标、体验中心和城市商圈。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推动全域客货邮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效率。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日消费。健全鼓励消费的政策体系,优化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20.扩大精准有效投资。聚焦“两新一重”领域,谋划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统筹用好各类资金,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力度,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公用事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健全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形成项目滚动发展格局。提升企业开办速度,提快项目落地进度,提高要素保障能力,让更多基础设施投资形成优质资产、产业投资形成实体企业、民生投资形成消费潜力。21.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四条丝绸之路”等重大发展战略,加强经贸交流,拓展合作空间。对接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家战略,完善落实“四张图谱”“四个拜访”,深耕“长三角”、对接“珠三角”,承接沿海优质产业、创新要素转移,提升引资引智引才水平。积极申建综合保税区,支持各县(市、区)保税中心、保税仓库建设。推动临港物流园区、大宗商品物流园、快递物流园建设,提升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完善跨境E贸易平台,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打造嵌入国际循环的开放通道。做强融资平台,壮大政府引导基金、人才创业投资基金,引进社会风险投资等各类股权投资机构,培育金融中后台服务机构、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新型机构。巩固国际国内友好城市合作关系,不断扩大“朋友圈”,开展贸易、技术和人才合作。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22.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掌控市场能力为目标,加快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机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规范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重大战略任务和基层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统筹推进非税收入改革。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渠道,增强金融普惠性。深入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强化政府债务管理。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23.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创新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盘活利用机制,完善“标准地”制度,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建立协调衔接的劳动力、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技术、数据要素有序流动和价格合理形成。24.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持续开展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百县提升行动,健全接链、促需、护企常态化机制,壮大优质民营经济主体数量和规模。全面落实各项援企惠企政策,精准解决企业发展面临难题,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鼓励企业优化治理结构、管理机制、运行模式,推动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企业提高利用资本市场能力水平,加快培育更多上市企业。25.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探索以投资项目承诺制为核心的极简审批。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从“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健全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以更高的标准深化政务公开,推动“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转变。实施“集成服务”“智慧政务”,提升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打破信息壁垒,加快数据共享,推动业务协同,让企业和群众办事从逐个“找部门”向直接“找政府”转变。加强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26.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入实施营商环境“寻标、对标、创标”和重点领域提升行动,构筑更具吸引力的投资发展新高地。实施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多元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依法保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规范执法司法行为。落实《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营造诚实守信信用环境。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规范政商交往行为,落实首席服务官等服务企业制度,搭建紧密、常态、畅通的政企对接沟通平台,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27.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实施浅山丘陵地区耕地提质改造和机械化工程,巩固粮食综合生产和供给保障能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实现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保障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和肉菜蛋奶果等农副产品供给安全。28.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坚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国家农业“两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节水农业和品牌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深入实施绿色种养工程,推动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创建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三林”经济。推进西部浅山区复合型产业示范带建设,实现高端林果、优质肉品进口替代。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强与伊利、大北农、牧原等企业合作,支持优然牧业、康龙养殖、国润牧业、天成鸽业等企业多产业融合发展。支持红牛、鹁鸽、韭菜、酥梨、珍稀菌等产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国家级农产品品牌和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强化标准控制和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开展“两品一标”“鹰城名优”品牌创建,争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29.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持续开展清路、清河、清田“三清”行动,整体提升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村落,培育一批生态田园型、山水风光型、休闲旅游型、文化特色型等美丽乡村示范村。继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健全农村公路管理长效机制。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就业。30.深化农村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深化拓展农村“三块地”改革成果,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推广“十权同确”,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31.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保持主要帮扶政策、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聚焦产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已脱贫人口不返贫、边缘人口不入贫。分类优化调整帮扶政策,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工作举措从脱贫攻坚逐步向乡村振兴转换。做好领导体制、规划体系、政策措施、工作机制、机构队伍衔接,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片,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八、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32.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推动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有机衔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3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着眼增强中心城区核心带动能力,促进老城区更新提档,推动功能布局优化和人口疏解;持续完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功能,提升设施服务、产业发展、创新引领、人口集聚、政策配套等支撑能力,实施环湖沿河生态开发,打造林湖河相映、宜居宜业宜创的城市新区;推动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强化新老城区交通联系,加快新老城区衔接过渡、有机融合。强化交通互联、产业共建、服务共享,打造以中心城区为极核,宝丰—石龙区、叶县、鲁山三县县城为组团的现代化都市区。增强汝州、郏县、舞钢支撑地区发展能力,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促进与中心城区互动联动发展。34.强化基础支撑能力建设。锚定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目标,突出提升通达力和带动力,继续完善“两环九放射”快速路网,滚动实施“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工程,加快许南路东移、南绕城公路、鲁山机场、沙河复航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实施宁洛高速优化线、焦唐高速、平漯周高铁、呼南高铁平顶山段等重大交通项目,启动实施轨道交通,形成“公、铁、水、空”齐备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大力推进以绿色为底色、以数字经济为特征、以拉动全产业链为牵引的新基建,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蓄积动能。强化能源网络建设,完善能源保障体系,增强能源基础保障能力。35.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着眼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坚持“规划引领、民生优先、片区带动、品质提升、创新治理、融合发展”,以“提升新城区、改造老城区、整合拓展区、构建都市区”为重点,精心搞好城市设计,建好城市标志性地段、景观、建筑,打造“城市客厅”和优美天际线,塑造城市风貌。继续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和“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容量和承载能力。深化“城市体检”“城市双修”,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综合治理,加大老旧小区、老旧管网、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社区建设力度。搭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综合整治环境卫生和市容秩序。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积极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打造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管理中心、安全运维管理中心、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三大中心”,完善市政务云、构建市民云、谋划建设企业云“三朵云”,开展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生态宜居、产业发展“四大应用”,逐步形成“3+3+N”的新型智慧城市框架体系,着力打造“鹰城智能体”。36.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坚持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根本遵循,统筹乡镇工作“三结合”,实现县域经济整体跨越。引导县域错位发展,汝州、宝丰2个优化开发县(市)突出转型提质,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加快产城融合发展;舞钢、郏县、鲁山、叶县4个重点发展县(市)突出特色高效,稳固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各县(市)争创全省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推动县城扩容提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增强聚集发展能力。坚持因地制宜,规范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37.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城市人才、金融、技术、资本等下乡激励政策,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落实“零门槛”落户政策,简化转移落户办事程序,全面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便捷度。提高居住证发证量和含金量,推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基本公共服务。完善“人地钱”挂钩激励机制,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原有权益。探索实施城乡规划、生态、道路、公交、物流、供水、供气、环卫、教育、医疗、文化、通信等12个一体化,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创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38.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普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走深走心走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别山精神和伟大抗疫精神。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三中心两平台”建设,提升建管用水平,更好地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防范和处理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问题。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和网络内容建设,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39.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行动,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文明行为促进工作,让文明行为成为社会风尚。加大先进典型培树和宣传力度,让人们学有榜样、行有方向。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净化社会风气。40.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强重大文化设施、文化项目和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打造一批体现鹰城特色的文艺精品。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鹰城。加强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研究、传承、利用。深化体育改革,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41.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发展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合理布局和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保护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实现鹰城文化的特色表达,推出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契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创意等深度融合,培育“文化+”,发展新业态。充分发掘文化旅游的内涵和精髓,着力打造特色鲜明、辨识度高的地域文化旅游标识。开展全域文化旅游创建,培育发展一批文旅融合体,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度假区和特色小镇,打造文旅康养基地。42.持续深化污染防治。坚持依法、科学、精准、全民治理,加强涉煤涉气工业企业、扬尘、高排放机动车污染综合治理,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统筹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强化控源、治污、扩容、严管,深化河湖“清四乱”行动,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土壤环境预防和执法体系建设,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处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健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机制,严肃查处破坏生态环境案件。43.加强生态系统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造“一屏三山、一带五廊”生态空间格局。推进采煤沉陷区、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建设矿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示范市。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南水北调总干渠生态带和北汝河、沙河、澧河、甘江河、滚河生态廊道建设,构建“点线面”相互衔接的生态廊道网络。坚持连通“大水网”,实施“四水同治”,用好“云水”资源,构建“系统完善、丰枯调剂、循环通畅、多源互补、清水绿岸”的全域水网,加快形成“三纵六横缔七区、四核一网润鹰城”水系总体布局。优化沙河、北汝河沿线城镇规划设计和发展布局,美化白龟湖、湛河、香山、平顶山、金牛山等连片自然山水环境,彰显“山—城—湖”多层次天际线,建设林水相依、城水相融的城市生态空间。44.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行源头管控,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和农业投入结构,有序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推进绿色生产方式,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提升企业绿色制造水平。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推动新能源应用。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全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实施有利于生态环保的价格、财税、投资和土地政策。支持县(市)争创“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45.强化资源高效利用。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无废”城市。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继续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着力推进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严格执行节能审查制度,推进清洁生产,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园区循环化改造和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推进煤矸石、尾矿、粉煤灰、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46.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工资性、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力度和精准性,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鼓励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47.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扩容量、优结构、提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拓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渠道。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实施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引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创新模式发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健全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就业援助和托底安置。48.加快教育现代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扎实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争取新增1所本科院校,升格1所职业院校。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促进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完善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社会再教育力度,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49.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构建覆盖全市、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完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50.推进健康鹰城建设。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完善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医防协同机制,健全公共卫生防控、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组织指挥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强专科医院建设,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健共体,改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和全民健身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增强人民体质。51.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国家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扩大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有效供给。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多渠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加快推动公共场所、互联网应用等适老化改造,建设老年友好型生活环境。5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共治“六治融合”,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健全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健全便民服务体系,优化“民呼必应”平台,提升为民服务能力。深化社区治理“五个一”工作机制,完善“一村(格)一警”、村(居)法律顾问长效机制,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二、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鹰城53.坚决维护政治安全。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深化反暴恐、反邪教、反间谍斗争,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完善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机制,加强国家安全执法。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各类阵地建设和管理,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构建上下贯通的国家安全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提升预警预防、风险研判、危机管控、应对处置和综合保障能力。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54.确保经济安全运行。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综合施策处置企业流动性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涉众经济犯罪,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降低银行业信用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金融系统领域和社会领域风险底线。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常态化开展断链断供风险排查。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55.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化解机制。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有效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科学预防,以标准化建设为依托,持续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强化生物安全保护,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等质量安全监管。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升自然灾害预警防御和处置能力。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和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社会救援力量,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56.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加强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完善领导干部包联和接访下访制度,提高初信初访质效,建立信访积案常态化化解机制。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推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建设,强化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排查整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持续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执法满意度,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十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保证57.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坚持立根铸魂,贯通运用“五种学习方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正确处理保证党中央政令畅通和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转化为任务书和作战图,不断取得新成效。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强化党章党规党纪的学习贯彻执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大力倡树“两学两比两争”,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岗位、履职尽责,争做出彩平顶山人。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积极为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容错纠错、澄清正名,形成鼓励改革、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坚持抓在平时、用在平时,持续大抓基层、大抓基础,把全市各级党委(党组)建设成为坚决听从党中央指挥、管理严格、监督有力、班子团结、风气纯正的坚强组织,把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全面监督体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正确运用“四种形态”,深化以案促改,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58.广泛凝聚开拓奋进合力。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心聚力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把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深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民营经济、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广泛团结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等爱国友好力量,画出共谋发展的最大同心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在密切联系群众中汲取智慧力量。加强双拥工作,强化全民国防教育,注重发挥地方预备役作用,深化军民融合发展,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坚持和发扬平顶山党员干部群众政治觉悟高、大局意识强、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敢闯新路的优秀品质,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鹰城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59.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快建设法治鹰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地方立法。争创全国第二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坚持规范文明公正执法,严格规范重大行政决策制定和执行,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全面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深入贯彻《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制定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60.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按照本次全会精神,制定市级和县(市、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各级各类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加强规划评估监测、跟踪问效、督促检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永无止境,晋位争先出彩方显担当。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有力地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同心同德、真抓实干,建设全国转型发展示范市、争当中原更加出彩样板区,奋力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鹰城建设新胜利!来源:平顶山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