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植忠,一个基层法官。他做过两次肾脏移植手术,虽只有一个肾,仍能带病坚守岗位,正常工作,被誉称“独肾法官”。“我不知道还能活多久,现在我是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工作和生活。多年来,我的家人、朋友一直支持鼓励我,组织和单位同事对我也一直关怀备至。我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回报大家对我的关心。活一天,就要过好一天,做好一天的工作。”在工作上,黄植忠不知多少次挑灯夜战研究案情、磨破嘴皮调解纠纷,更接待了不计其数的前来咨询的群众。黄植忠用他23年的法官经历,诠释着“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模范法官”的为民情怀。
黄植忠 图片来源:惠州文明网
1.长期扎根在基层 认真对待就没有结不了的案
“法官的最高境界不是判案,而是调解。成功的调解能够消除当事人心理上的对抗,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所以,对案子,我总是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实现哪怕是百分之一的可能。”黄植忠说,长期扎根在基层,每天面对的大多是些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的小事。可小事不小,不采取合适的方法解决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矛盾。
“很多案件如果一判了之,对我倒是省心省力,可是乡亲们可能会因此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黄植忠一直认为,调解工作要讲究真情,“大多数人是讲道理的,只要你理解和尊重当事人,认真对待,真心实意地为当事人着想,就没有结不了的案子。”
“多说说,多走走,是我处理案件的笨办法,也是很有用的方法。”黄植忠说,在多年的审判实践中,他根据案件情况、背景的不同,当事人身份、性格的迥异,提出了亲情调解、轮流调解、迂回调解以及喝茶调解的“调解四法”,强调根据情况有所侧重采取不同的调解态度和对策措施。
“‘调解四法’的提出,不是为了‘结案了事’,而是为了‘案结事了’。”黄植忠告诉记者,“案结事了”的含义不是为了结案而结案,而是要把人民群众的矛盾完全化解。运用自己的调解方法,黄植忠也达到了自己的初衷,在他审理的案件中,没有一宗被改判或者发回重审,没有一宗超审限,没有一个当事人上访,全部实现了服判息诉。他的“调解四法”也得到了推广和运用。
黄植忠在开展调解工作。图片来源:惠州文明网
前不久,黄植忠接手了一宗父母状告儿子拒付赡养费、拒绝探望病重父亲的官司。他很快将被告阿权找来办公室,做其思想工作。“你也是父亲,换位思考一下。”一句轻声提醒,马上点醒了阿权,当即同意调解,并承诺满足父母的诉求。
可是意想不到的情况在几天后出现了,“如果想让我拿钱,那就让他先反省。”黄植忠打电话给阿权,那头却传来了严辞拒绝的声音,随后多次沟通也达不成一致意见。无奈之下,只能开庭审理,这是黄植忠不希望见到的,他不想看到父子对簿公堂的场面。
开庭当天,阿权没有到庭。黄植忠也没有当庭宣判,他想再做一次努力,让两父子重归于好。“赡养父母是子女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同时父母也应反思为什么子女做出拒绝赡养的行为。”黄植忠认为,生硬判决不利于修复双方关系,接下来他还要找到影响双方关系的心结,只有打开彼此心结,才能让父子重归于好,让子女发自内心地“常回家看看”。
如今,工作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乡邻纠纷、土地纠纷、婚姻纠纷,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他都要管。“我感觉每天能和老百姓接触,解决百姓纠纷,心里踏实,要不还真不知道天天能干什么。”
2.术后仅一月就重返岗位 一天吃7次药坚持工作
1991年,黄植忠转行到博罗县法院当书记员,他边工作边学习,用7年时间考取了法官资格证。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当上了法官,黄植忠便一心扑在工作上。然而命运总是让人经历一些痛苦和磨难。2002年,一直无暇检查身体的黄植忠被查出患有尿毒症,两个肾脏分别萎缩70%和75%。面对这晴天霹雳般的噩耗,黄植忠并没有惊慌,而是异常冷静,并坚持带病工作。每次去做透析,他总是要带上卷宗,一边阅卷一边透析。同年9月,黄植忠做了肾脏移植手术,医生叮嘱他必须全休半年。博罗县法院院长也下了“死命令”:好好休息半年!没想到,出院仅一个月,黄植忠就若无其事地回到了工作岗位。
2012年2月,经检查,黄植忠原先移植的肾脏被发现功能已丧失70%。同年底,他完成了第二次肾脏移植手术。病情稍稍稳定后,他又向院领导申请“归队”。
在换肾的几年里,黄植忠每年办案数量都在150件以上,居博罗法院前列,连续六年被评为“办案能手”。
虽然经历两次换肾,却没有怎么影响黄植忠的工作,每次换肾后不久,他就回到工作岗位。换肾后的9年时间里,他带病坚守在审判第一线,每年办案数量居博罗法院前列,6次被评为“办案能手”。“他都不觉得自己是个病人。”妻子朱锦多说。
坐在黄植忠对面,记者清晰看到了他手臂上的大包。这是透析的结果。每次换肾前长达一年的透析,已经把他的血管压得薄薄的。“抓着老黄的胳膊,我们能感觉到他的血是热的,而且是流动着的。”博罗县法院院长黄志强说。
黄植忠查看卷宗。图片来源:惠州文明网
如今,黄植忠身上藏着4个肾。他先后进行了两次肾脏移植手术,加起原来两个萎缩掉的,身体里一共有4个肾。但只有一个可以正常工作,因此被媒体称为“独肾法官”。
由于身体原因,他不能做激烈运动。自此,他喜欢上散步,早晚都会到园洲广场附近遛弯。
起床后吃第一次药,闲不住的黄植忠帮妻子做点家务活。出去散步前,他又要第二次服药。吃完早饭后,在妻子的叮嘱下,他又吞下一粒粒药丸。现在每天从早到晚,黄植忠要吃7次药,有40多粒药丸,足有半碗饭之多。
3.建惠州首个司法惠民工作室 成群众信任品牌
随着时间的积累,黄植忠的名声传出去了,经常会有一些群众找上门来咨询相关问题。2012年5月,“黄植忠司法惠民工作室”正式成立,这也是惠州地区第一个司法惠民工作室。
黄植忠的工作室不大,只是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屋,但功能不少,诉前联调、涉诉涉访、法律咨询、法制宣传……应有尽有。更加难得的是,司法惠民工作室的大门是敞开的,无论是农民还是白领,都可以到这里来申请调解法律纠纷,并且完全免费。
“只要有利于把潜藏的社会矛盾提前化解,都可以进来谈。”黄植忠说,为了让民众更加方便,他对外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每天,都会有外来工、农民等打来电话,或亲自找到工作室,向他咨询各种法律法规问题,让他帮忙出主意。工作室成立至今,共进行司法确认案件近百宗,不少潜藏的社会矛盾在基层一一被化解。
在黄植忠司法惠民工作室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贴着一行字:司法公正,有赖于司法公开和社会大众的监督。多年来,出于对审判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对人民群众浓厚质朴的感情,黄植忠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