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公园里,常见老年人锻炼的身影。但在冬季,这份锻炼热情背后可能隐藏着健康风险。对老年人而言,冬季锻炼,选对时间比硬扛更重要。
一、误区:越早起,越健康?冬季晨练的三大“隐形杀手”
许多老年人信奉“早起锻炼身体好”,但数据显示,冬季清晨(6-10点)是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发时段。寒冷天气中,三大风险让晨练危机四伏:
1.血压波动风险
冬季清晨气温是一天中最低的时候,北方室内外差15-20℃,南方也常低于10℃。低温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至心脏和大脑,这会使收缩压较夜间水平升高10-20mmHg,导致心脏负担骤然加重,从而易诱发心肌缺血。
2.血液黏稠风险
夜间人体会流失400-600ml水(约1-2杯),老年人对口渴感知较弱,清晨血液黏稠度显著增加。低温还会增加血小板活性,大幅提升血栓形成风险。
3.血管承受风险
清晨人体自然血压处于高峰,寒冷刺激会“雪上加霜”,使血压在夜间基础上骤升20%-30%,心率加快,此谓“晨峰血压”。对血管不佳的老年人,此种剧烈波动易诱发脑溢血。
二、科学:冬季锻炼的“黄金时间表”
综合气象学、生理学与临床实践明确了,老年人冬季户外锻炼的最佳时段为上午10点至下午3点,其中10:00-11:30和14:00-15:30尤为理想,依据如下:
1.温度适宜
上午10点后地表温度回升,更接近人体舒适区,此时皮肤血管无需过度收缩,血压比清晨降低10-15mmHg,心脏负荷减轻。
2.血液状态改善
经过早餐和饮水,夜间流失的水分得到补充,血液黏稠度下降。研究显示,上午10点后老年人血栓风险比清晨下降67%。
3.神经调节稳定
交感神经兴奋度从晨峰回落,心率和血压进入平稳期,运动刺激更安全。
三、关键:黄金时段锻炼,还需做好5重防护
1.热身五分钟
运动前先做原地踏步、关节旋转、扩胸运动等低强度活动,让身体逐步进入运动状态,避免突然用力诱发斑块破裂。
2.练前补能量
避免空腹运动,锻炼前半小时可适量进食,如半个馒头或一个鸡蛋,并饮用100-200ml温水,休息半小时再开练。
3.穿着分三层
内层吸汗,中层保暖,外层防风。尤其要保护好头、颈、足部,佩戴帽子和手套,穿着防滑鞋。
4.强度微汗止
以散步(速度≤5km/h)、太极拳、八段锦等中低强度运动为主,运动强度以达到“微微出汗、说话不喘”为宜。避免快跑、倒走等高危动作。
5.急救药随身
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锻炼时应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糖尿病患者可备糖果。运动中若出现胸痛、头晕、呼吸困难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拨打120。
健康过冬,需要科学锻炼。对老年人而言,冬季运动的核心在于“顺时而为”。建议避开清晨6-10点的风险窗口,选择上午10点至下午3点的黄金时段,并做好充分防护。如遇极寒天气,建议改为室内活动。
来源:科普中国网
豫公网安备41040202000112号
网站标识码:4104000027